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论坛 >

教育论坛

教育呼唤批判性思维——“孔融让梨”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4-09-28 15:23:00   来源:   
□ 翟晋玉
当下中国喊创新最多最响,却背负着“山寨之国”的尴尬。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宣称,“中国不能创造任何事物”。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和创新思维的前提。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当前中国教育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
 7月23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批判性思维教学研讨会上,一个题为《由孔融让梨故事在中美学生中的不同遭遇看批判性思维》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该报告由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宫振胜和该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讲师卢文丽共同完成。他们讲述了2014年第3期《教师博览·文摘版》发表的文章《“孔融让梨”遭遇美国孩子》的故事。文中写道,“一群8至12岁的美国孩子学习中文,老师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发了一场讨论……”
爸爸的朋友为什么要给孔融家带梨?”“既然是礼物一定得是好梨子,为什么还明显地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要4岁的孔融去分,分不公平怎么办?分出去的梨子难道再要回来?”与这些看似幼稚却有独特视角的美式学生提问相比,宫振胜和卢文丽在中国27个班级1100余名大中小学生中展开对“孔融让梨”的讨论。结果发现,中国学生的讨论反映出批判性思维严重欠缺,绝大多数学生(1000余名)对故事本身没有异议;与写故事的人的意图保持高度一致;推理很少,往往把结论预设在前提中……即便是大学生也不例外。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
 中美学生关于“孔融让梨”讨论水平的巨大差异让人震惊,同时又完全在意料之中。中美学生最大的差异在于批判性思维的有无。缺乏批判性思维,不会提问题,正是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由来已久,至少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在英语中,“批判的”一词为“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 和kriterion,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
 苏格拉底可谓是批判性思维的鼻祖。批判性思维的第一个模型就是“苏格拉底方法”,或可称为“助产术”——由苏格拉底本人所开创的一种探究性质疑。
 现代的批判性思维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批判性思维课程首先在北美兴起,几十年来,已经发展为许多国家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20世纪80年代,批判性思维被介绍到中国,随后被用来改造高校的逻辑课程。2003年,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开设了这门课。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开设了以探究创新为导向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但就全国来看,目前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高校仍然只有很小的比例。
 近年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越来越成为国际教育的核心理念。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世界宣言:观念与行动》。其中第一条就把“培养批判性和独立态度”视为高等教育培训和从事研究的使命之一,并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教育学生成为见多识广和有强烈进取心的公民。
 美国学者多拉·豪维尔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推动未来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从1991年开始,美国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而在中国,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多年来一直被严重忽视。
 有鉴于此,7月22-23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及哲学系联合举行了第四届全国批判性思维教学研讨会,并在接下来的6天里,举办了全国批判性思维教师培训班。
 研讨会上,高等教育司副司长韩筠指出,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要开展教师培训,使批判性思维成为教学常态。北大哲学系教授刘壮虎提出,作为素质教育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应该贯穿学校教育始终。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董毓在长期的观察和教学实践中发现,中国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存在很多缺失:思考既不自由也不严密,既不宽广也不细致。既不自主又不客观,缺乏求真、认真和反思精神。学习过程类似于盲从过程,因而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推理能力训练不足,思考是直觉和直观的……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指出,中国学生目前特别缺乏的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三种能力,突出地表现为不善于提出问题,更不要说提出好问题了。“我们的问题是在思维能力上缺乏思考,缺乏不同的思维,缺乏批判性思维,这就是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国家缺乏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根本原因。”
 2010年5月,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对中国留学生进行点评时说,“跨学科知识广度和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缺乏的”。
 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宣称,“中国不能创造任何事物”。
 近年来,中国以缺乏创造性和山寨产品充斥而闻名于世。显然,创造性已成为当前中国最稀缺的元素。创新的缺失已经成为中国之痛。
 十八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的频率达58次之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创新”一词的出现频率亦达44次。很明显,创新已成为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旋律,中国未来发展的目标是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2012年6月1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的大会上指出:“批判思维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独立思考精神,它不迷信任何权威,只尊重真理和规律……”他还强调:“批判思维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批判,不可能有创造。”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教授熊明辉认为,在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我们不能只追求创新性思维而忽视批判性思维,应当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基于‘批创思维’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之路”。
 董毓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指出,即使是被看作精英的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学习时也普遍感到缺乏思维方法训练的艰难,大量学生最后成为在西方实验室“打工”的低端技术人才。“要培养有自主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除了批判性思维教育,别的教育不能代替。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就是使具备它的人更能创造知识、解决问题、开拓事业、合理决策。它是素质教育的心脏部件,是实现中国复兴梦的必备条件。”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致命缺陷
 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有个叫楚渔的人甚至写了一本书《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书中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不是制度、体制、文化等原因,而是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中国人的思维极缺逻辑性和求证性,缺乏思维工具的运用。”“中国人的主流思维仍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特点是模糊性,概念模糊是我们中国人致命的思维弱点。”“缺乏对思维科学的研究使中国人进步缓慢”。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晋荣东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冷落形式逻辑,擅长辩证思维,经学独断论与权威主义根深蒂固。“唯我独尊、不容异议的现象沉疴难愈,由此造成说理往往忽视了论辩的充分性,遮蔽了不同意见的争论是达到真理的具体途径。”
由于缺乏形式逻辑和近代科学的基础,朴素的辩证思维很容易倒向诡辩和神秘主义。”晋荣东说,比如《国语·周语》中的“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之类。他认为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通过培养与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来克服不遵守形式逻辑、辩证思维诡辩化等问题;通过培养与提升参与理性论辩的意愿、习惯和能力,来克服唯我独尊、不容异议的现象。
 钱颖一认为,中国自秦汉以来的文化传统强调服从权威,尊重师长,这容易抑制独立思考。中国文化传统中也缺乏以实证和逻辑推理方式做分析性的论证,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其次是受苏联教育思想和体制的影响。苏联教育模式推崇整齐划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计划,容易导致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不鼓励甚至压制学生的独立思考。
  批判性思维教学:从知识课堂到思维课堂
 “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钱颖一说,中国目前的中小学应试教育和高考选拔制度,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只顾知识的传授而不顾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西方国家教学改革的经验来看,从传授知识转变为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将思维教学引入课堂,是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思维教学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以提高学生建构知识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教育必须完成革命性的变革,教育的重点由培养知识分子变为培养智慧分子,由知识课堂到思维课堂,由考知识到考思维。”宫振胜说,“人类的文明首先是思维的文明。批判性思维即对思维的思维,通过思维诊断、审查,使思维走向文明。”
  批判性思维是帮助学生过上健康精神生活、提高学习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思想工具,它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培养获得。
  批判性思维包括的主要技能有:理解和分析各种问题,收集必要和多面的信息,辨别虚假和迷惑的数据,评估现有系统的缺陷和局限,进行充实的推理,挖掘有问题的隐含假设,构造新的解释或替代方案,追寻最佳的选择,作出全面和平衡的决策,等等。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树立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其核心精神在于:求真,公正,开放,反思。其根本特征是“大胆质疑,谨慎断言”,和胡适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相似之处。它强调从实践和具体分析中产生知识和能力,反对空洞、单调、抽象的思想和讨论方式。
 “批判性思维是个人自律的基础,善于批判性思维与反思是思想成熟的标志。”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徐瑾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建设性的。“批判性思维是通向美德与智慧的途径,最大的批判性思维是对人生的反思。”
  逻辑课去哪儿了
  记者在网上的一些教师QQ群作了关于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对批判性思维教学不感兴趣,所知甚少,或存在很多误解和偏见。一些教师表示听说过批判性思维教学,“但是知之不详”,有的教师甚至以为,“批判性思维教学就是只批评缺点,不肯定优点的传统教学概念”。
 也有一些教师知道相对多一些,并积极发来反馈,谈了自己对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理解。
  “批判性思维是形成问题意识的核心要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树立质疑意识、求异意识和反思意识。”湖北黄冈英山县一中教师王胜林说。
  河南省偃师高中高三语文组教师詹少文表示,“批判性思维”这个名词自己不是很清楚。“但只要我们对于日常的教学管理活动多关注,多挖掘,多反思,多比较,多改进,或许就真的更接近了批判性思维教学。”
  近年来,像这样的教师越来越多,他们不满足于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而对教育教学有了自己的思考,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力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些改变蕴含了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因素,相比以前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进步。然而,这样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多问题,离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这样的课堂虽然将较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也有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和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但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上仍然是一个盲区,缺乏必要的思维形式的课程训练。在某种意义上,思维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
 思维的形式就是逻辑。似乎每个人对逻辑都无师自通,但事实上,能正确运用逻辑进行推理和论证的人并不多。中国人讨论问题常常不讲逻辑,自相矛盾现象比比皆是。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建军认为,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他把批判性思维态度概括为“合理怀疑、合理置信”,并提出,代表“逻辑精神”的“逻先生”是“赛先生”和“德先生”的共同支柱。他把“逻辑精神”概括为“一求四讲”,即求真、讲理、讲规则、讲条件、讲系统,其核心是“讲理”,也就是“尊重合理论证”。
  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一种综合思维,是一种崇尚人类理性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表现为好奇、怀疑、审慎的心态,不轻信,不盲从。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中小学没有逻辑课程,大学也只有哲学、数学等少数专业开设逻辑课程。美国从小学就开始培养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思辨能力,而中国大多数大学生也没上过逻辑课。
 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逻辑课程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国的逻辑课去哪儿了?
  事实上,中国曾经有逻辑课程。早在110年前的1904年,晚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建立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中明确提出,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开启民智。在该学制的课程设置中,逻辑学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当今信息时代,中国教育对逻辑课程的呼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迫切。在中小学恢复逻辑课程,是开启民智的重要一环。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救师口小学教师夏玉珍对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理解较为深刻:“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不再是‘感性’质疑,而要求质疑一定要‘理性’,即谨慎,它的特点是‘思想开放,判断缓慢’,学生对问题产生质疑,不是马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先进行理性的论证,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合理化的解决方法。”夏玉珍说,这是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实施批判性思维教学需要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来支撑,需要老师的智慧引领。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和探询的能力,更要求他们要有理由和学会论证。”
  然而迄今为止,在中国的中小学,像夏玉珍这样对批判性思维有这种程度理解的教师并不多,在实践中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的中小学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江苏常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欧阳林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的中小学老师。在江南大学吴格明教授和徐州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下,他申请了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相关课题,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
  欧阳林把语文教材中逻辑理性很强的文章作为批判性思维的经典文本,以逻辑为基础,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重新解读,让学生发现其中的逻辑问题,然后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并以批判性思维为指导,尝试进行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和序列化作文教学。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运用中才能实现。两周一次的作文课显然不能满足这个需要。于是,欧阳林开展了演讲和辩论活动。演讲每天一次,在语文课前进行,由演讲的学生自己选择时事热点问题,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评论。辩论每周一次,在早读课上进行,采用2-2美式辩论的简化版,19分钟。
  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开展,改变了欧阳林的课堂生态。“从教师角度讲,教师更易明确教学目标,面对不确定的教材内容,有了判断的标准,更易自主生成和选择更有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而不是盲目随大流和盲从专家教参。从教学角度讲,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更有逻辑性,能有效避免片面应试化的教学倾向。从学生角度讲,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收获,都有思维的发展,而不是像以前感觉一节课上不上都无所谓。”欧阳林说。
  董毓认为,目前,批判性思维教学在中国主要是在高校中开展,但由于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已经基本定型,“改变相对比较困难,从小学开始就不一样”。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让他们熟悉电脑。如果说,电脑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那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
  成为批判性思维教师
  “为师之要,是要在自己心里给自由留下广阔天地,让学生心灵给自由留下广阔天地。”华中科大前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研讨会上指出,中国教育缺乏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关注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教师要有对生命意义的敬畏,要有独立精神、自由意志。”  
  作为本次培训班的讲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谷振诣讲解了如何开展批判性阅读和写作,他强调,“教师要和学生交锋”,“挑毛病是为了建设,不要把自己的说法当作标准答案,而要比较优劣,对相反的看法作出合理回应。”
 “批判性思维是美国大学教学的核心,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围绕批判性思维展开的,采取的也是批判性的教学方法。”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教师高昱为该校本科生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他认为这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思维训练课。学生研修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便是一个通过各种思维作业和思维活动,不断审视思考,反思自我,完善主体的过程。
 “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人的价值无非是思想境界如何,思维能力如何。”中科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认为,批判性思维教学是培养领军人才的必要手段,是理性和创造性的核心,没有批判性思维教学,就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批判性思维应该贯穿到所有课程的教学中去。“没有批判性思维的老师,怎么能教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他建议把批判性思维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开展批判性思维的教师培训,把批判性思维的内容列入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试。“应该把批判性思维的教育逐步、稳步、合乎实际地向中小学延伸,并推广到全民的素质教育中去,改变教育理念。”

          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目标不应该只限制在教学生在他们的学校课堂上批判性思考,还应该努力教他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会进行批判性思考,比如在选举中投票、购买保险、培养孩子,以及怎样跟自己的同事和邻居相处,等等……“批判性思维对于参与和保护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在职业、个人和公民生活中作出明智的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我们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目标。从整个人生的视角来看,批判性思维教学的价值无论怎样估量都不为过。”

 

 

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并不容易,它对教师知识视野和思维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连恩尼斯都认为,“在我们的学校中,批判性思维尚处在幼儿期”。他强调,每个教学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规。这有点类似于中国教育者常说的“教无定法”。他建议,作为教师,要对自己有反思意识,“批判性地思考批判性思维教学”。
 董毓认为,批判性思维不是一门单纯的课程,或者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理性、公正和开放的人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学与通常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有很大差异。教师要经历文化、职业和形象的自我转化——从45分钟满堂高声“布道”的“神父”,转化成为一个谦虚、鼓励和配合的新型教师——苏格拉底、教练和认知活动主持人的三位一体。
这样的转换有可能甚至比改变教学内容还困难,因为它意味着教师要学作批判性思维的模范——理性和开放。”董毓说,推广批判性思维教育是在非批判性的文化和习惯的海洋中顶风行船,它代表着对教师的个人挑战,需要教育者自己改变知识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它要求自我反思、自我开放、自我批评。

上一篇:我们离教育现代化有多远
下一篇:学校教育将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