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传统经典 >

传统经典

还有什么能超越“道德”

发布时间:2012-07-27 15:03:00   来源:   
         ——评田保华先生专著《教育即道德》
李炳亭
如果你以为这本书仅是在谈“德育”那就大错特错了。德育当然要谈,但如果连“德育”本身都丧失了“道德”的话,我们又用什么来拯救德育呢?
 接着往下追问,如果我们的学科教学有问题,再严重点说,假如我们的教育本身就有问题,那么,不从问题的根源上去思考这些问题,或许无论开什么方,治得了标都治不了本。我想,《教育即道德》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就在这里——它试图从根源上思考和解决中国当前教育所面临的标、本问题,他给了我们一个前景。
 作者田保华是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一个钟情教育,为课改痴迷,带着思考行走在一线教学现场多年的行动研究者,一个被朋友戏谑为“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局副局长”的教育人。一年多来,他在本报开设“局长专栏”,他的文风一如其人,朴实而真诚,鲜明而有力,很多人喜欢他的文章,他的“华粉”们自发地组建了“华圈”、“华群”,背地里都称他为“保哥哥”,整得热火朝天,风生水起,蛮有意思的。可惜,他电脑刚入门,每当我与他谈及“网事”,他都如坠雾里,恍若隔世,真真有趣极了。对于繁忙的他来说,如果思考可以随处发生,而写作则需要挤占很多睡眠,常常是睡醒一觉,然后披衣起床,铺展稿纸,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爬格子,而他偏偏又精益求精,写完一遍,修改三遍,然后找人打成铅字,他就觉得不好意思烦劳人家,便发誓学打字。有一个时期他给我念叨,打一个字得满键盘找摸半天,等打出来时都能写一行了。有人建议他干脆弄个手写版得了,他坚决不同意,说要学就来个彻底的,这就是他与生俱来的性格。
他对教育的思考不是散点式的,而是从现象出发,向问题深处探究,他曾这样比喻:“比如研究一棵树,一般人是从‘枝干’出发,而我是循着‘根系’,研究‘种子’最初的状态。”他常说的那句话是“拯救教育”,他把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归因为种种的“不道德”。“不道德”即背离了“人本”的底线,失去了“道德和人性的光辉”,他大声疾呼,“让迷失的教育回家”——从道德出发,回归原点。
作为一个实践性流派,他的道德教育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实践到实践,然后再上升为实践的理论。他说教育即道德——合乎道,至于德。教育应该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他所谓的道即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德之目标,即国家培养目标与世界相结合的未来人才成长目标。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非学术性”概念的提出,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变革,其价值体现在近几年发生着深刻变化的“郑州变法”上,道德教育以道德课堂为抓手,实践和拓展了新课改的教育内涵,成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符号”,也成为全国区域教育的一个“标签”,当然也成为郑州教育的一个著名“品牌”。
     
   道德课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解读为在教学关系上“以学为本”,在师生关系上“以生为本”,旨在让课堂成为“思维操练场”、“精神培育场”、“人格发育场”。道德课堂实现的途径是把握一个前提,即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师角色。在田保华看来,理想的课堂,是一种有目标的学习,著名的“田保华三问”在很多人看来,承载着他的教学主张:“你究竟要把学生带往哪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确信已经带到了那里?”“田保华三问”是通过解读课标、整合教材、科学设置学习目标来实现的。
      
田保华认为,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同时不能否定教师的引导性,教师要具备三种能力,即设计教学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评价教学的能力,而要具备这三种能力,就必须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
有人这样评价道德课堂,称其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体系,促使郑州市教育教学实现了五大转变: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而这一切,在低调务实的田保华看来,只不过是实现了“让教学回家”。田保华用四个“坚持”解读他主张的“回家”:第一,坚持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去追求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第二,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从而开发、拓展、构建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第三,坚持真正的学生主体;第四,坚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如果说课堂是教育的载体,那么,文化和评价则是道德教育的两翼。道德课堂、道德文化、道德评价“三足鼎立”,一起构成了“道德教育”,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教育是一门全新的、以改革为面孔的、以人本为支撑的、具有新内涵的“新教育学”。这本书正是这门“新教育学”的代表之作——一部浓缩着作者的教育勇气和智慧、能改变教育形态的实用之作!

必须理解,道德教育的提出和推广,不是哗众取宠、剑走偏锋、夺人眼球,当然,更不能误解为作者是在推广“泛道德”,他旨在启发大家从“道与德”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教育,从“根源性”上去找寻破解之策,正如作者所言,它“包含着教人做人、使人向善、使人向上的意图和努力,这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核心”。最后我再借作者的原话来为本文作结——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除此,还有什么能超越“道德”呢?道德既是力量,更是责任和信仰。

上一篇:正是奇文才要共赏,没有疑义何来相析?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