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师教育 >

教师教育

要在“学有所教”上取得新进展 “特色发展”

发布时间:2012-12-15 15:07:00   来源:   
         柳斌(作者为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原国家总督学)
  有机会出席中国教育之声举办的以特色发展为主题的基础教育论坛,我感到很高兴。在这里我想结合学习十八大报告精神讲点个人的体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据此,教育部提出要把在学有所教上取得新进展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改善民生的角度提出学有所教,给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思想、新的任务。这里涉及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涉及学习型社会建设问题、涉及终身教育问题、涉及育人模式的重大转换以及要变教有所学学有所教等问题,实际上也涉及到特色发展、特色教育的问题。学有所教、特色发展都是人民向往的,都应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教有所学是我教什么你学什么,学有所教是我学什么你教什么。而现在的实际状况却大体上是:他考什么,我教什么,你学什么。这种千校一律、万人一面的模式化、同质化现象,正是制约学校特色发展,制约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当前提高教育质量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长期以来是择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英才教育体制,属教有所学的范畴,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有所教相去甚远。一句话,是学校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不是学生选择适合需要的教育。
  要在学有所教上取得新的进展,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我们的党是服务于人民的党,我们的政府是服务于人民的政府,我们的教育当然应当是服务于人民的教育。这就要求在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上有一个更加宏观的设计,以实现幼有所学、长有所学、壮有所学、老有所学、工有所学、农有所学、商有所学、兵有所学、官有所学、民有所学等目标,而所有这些目标都应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做到以人为本学有所教
  要在学有所教上取得新进展,就必须下大力气推进教育体制的综合改革。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要把公民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落实到教育过程之中;要改变基础教育过度的应试倾向;要激励和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重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要把办教育办学的权力更多地交给校长和教师。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但关键是要突出高考入学制度和中小学教育评价制度这两个重点。只有抓住这两个重点深化改革,才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高考入学制度,一要完善,二要创新。
  完善,是在保持原体制优点的同时去除其负面影响,在把知识分数作为大学入学条件的同时,把品格、情操、学习力、社会责任感等作为要素纳入入学资格考察范围;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实现高考多样化、多层次化,创造条件实施因校制宜的考试;转变命题思想,少一些学了之后多数人一辈子也用不上的知识难题,多一点应知、应会、应当面对、应当思考的现实问题,由注重考察解题能力,转换为注重考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创新,对于创新者改革者来说,是要勇敢地探索新的路径,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于国家、政府和社会来说,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及社会环境,对改革者、创新者针对现存制度缺陷所作出的挑战,不但要容许,而且要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按一定程序坚持进行改革实验。比如高校入学制度,既要容许对高考体制内入学这种制度进行改革完善,也要容许对高考体制外入学的多种模式进行探索(包括承认其学历学位)。
  目前,高考考生数逐年下降。考生录取率已达70%以上,一些省市甚至已高达80%90%,探索高校多种模式入学已具备较好基础。择优保送、校长推荐等高考体制外入学模式正在试验。不少家长不惜重金、甘冒背井离乡的风险,让还在中学的子女绕开国内高考,直接申请到国外留学,人数逐年增多。考虑到这种趋势,遵循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的要求,在国内开展一些高考体制外入学的试验,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可喜的是,江苏、上海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进行这种免试注册入学的实验探索了,从统招统考到注册入学,到学生与学校双向选择,改变的不仅是高校招生办法,而且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高校办学活力的新开掘新激发。历史经验证明,经过多年的争论和改革探索,我们在开创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并举的新局面是一件大好事上取得了共识。我相信在开创高考体制内入学与高考体制外入学并举的新局面同样是一件大好事上也一定会取得共识。
  改革中小学教育评价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想,虽然至今仍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素质教育在步履艰难之中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前面的一缕希望之光。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我的愿望或者说呼吁是:第一,国家应当在加快走向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同时,加速缩小城乡、工农、体脑、贫富差别的进程。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因过度激烈的就业竞争而带来的升学压力,使教育不要过多地承担种种社会压力。第二,要重新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教育,改革我们的教和学的模式,改变育人模式。为了每一个公民德、智、体、美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我们应当而且必须把素质教育进行到底。第三,把学生、教师、校长从升学竞争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第四,我们的教育厅(局)长们、校长们要和师生们一起投身到教改实践的大潮中去。
  在这里,我想具体谈谈如何把学生解放出来。要把学生解放出来必须把教师解放出来,要把教师解放出来必须把校长解放出来。没有校长和教师的解放,学生也就很难解放。现在我们是用一个统一的高考制度把校长、教师、学生、家长都捆绑在一辆战车上,如何化解这个矛盾,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我想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做一些呼吁。
  第一,至关重要的是要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解放出来。应当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重点,素质教育的战略重点应当放在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现在是九年,多数地方应尽可能实施初中与小学同校或者联校的九年一贯制,以发挥九年一贯的各种优势。如果这九年时间素质教育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就能够为我国国民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打下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则可以分两种类型:一是升学预备教育,二是就业预备教育。无论是升学预备教育还是就业预备教育,都应该有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要把素质教育的重点放在义务教育阶段。
  第二,制订义务教育学校评估法规。制定这个评估法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明确规定不许向义务教育学校提出升学率、高分率等指标要求。义务教育学校只对每个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情操、素养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负责,只对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负责。
  第三,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大力精减各种名目的考试,加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的锻炼,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在重视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应当追求办学模式的多样化,追求不拘一格降人才。把学生个性的差异作为丰富而重要的教育资源进行精心研究和深入开发。我们不是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吗?如果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标准件,杰出人才从哪里产生?教育的个性化、因材施教、学有所教,刻不容缓。
可喜的是,当前以人为本人才培养多样化教育个性化绿色评价生态教育等进步理念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多种教改实验正在进行。我相信只要大家坚持深化教育改革,我们国家的人才摇篮里一定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状态。

上一篇: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农村教师
下一篇:教师应是社会道德的先觉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