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

知陶行知思想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行有效性教学

发布时间:2012-05-25 13:32:00   来源:杨静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备受关注。广大教师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联系实际,科学而系统地设计教学过程,努力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习借鉴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对我们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 有效教学 自主学习  教师 学生
 
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备受关注,广大教师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联系实际,科学而系统地设计教学过程,努力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发展。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因此,学习、借鉴陶行知先生有效教学思想对我们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关键看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能否得到发展。知识的获得效率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的发挥程度。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在陶行知先生思想的指导下,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达到“教学做统一”。
一、教师:边“学”边“教”,在思考实践中探索“教学做合一”。
有效教学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而教师素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陶行知先生认为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则淡化了教师学生的界限,“为师只能是一种行为,而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增强教学能力;讲究教学环节设计,追求师生智慧生成;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转变角色观念,以平等的视角与学生进行语文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因此,作为教师要边“学”边“教”,探索“教学做合一”。
第一,学习教育教学理念,正确评价学生。“有效教学”中的“有效”是指向学生的,因此教师应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立足学生实际,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正确评价学生,教学生“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立足教材,利用“三段式教学法”研究和运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以丰厚的学识积淀为基础,能正确把握作者的思路和编写意图,研读教材,理解知识点、重难点、注意点,把不同版本的同一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再构建自己的教学设计,最后走出教材,把握了解、理解、应用三个认知层次,寻求合适的辅助教学工具,在教学实现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从而形成具有个人独特性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第三,拓宽资源获取渠道,有效进行资源整合。笔者认为资源获取的途径主要有三方面:书本、网络、校内资源。书本是较传统的资源来源,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延伸,各类资源网站的建立使用显然为教学资源的获得拓宽了渠道。近年来一些学校在实践有效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建立校内资料库,进行校内资源整合,如将示范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备课素材汇总成库,建立档案,并不断充实、更新、创编,滚动成较为厚重的学科教学文化,逐年添加,这俨然成为获取资源的又一渠道。通过这些渠道获取的资源为教师的有效备课储备了丰厚的能源,为教师的有效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为教师的有效反思提供了比照的凭借。
第四,积极组织课堂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主要媒介,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在讲规范、讲技巧、讲效果、讲民主、讲逻辑的同时,还要注重语言的情感美、意境美、言辞美、形象美,还需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知识、能力与情感体验等达到最大化。
第五,不断反思总结,探索教学新举措。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反思是有效课堂的保证,教师应在反思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然后通过再实践力求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提升,即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二、学生:先“学”后“做”,在自主学习中实现“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师应该“承认儿童的人权”,应该教学生“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那么应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构建主义知识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重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涌现出的新感受、新思维、新方法、新观点是丰富学习共同体的宝贵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关注,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重视课前、课内和课后三方面,针对不同情况,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教学做合一”。
(一)     课前的自主性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自主性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学生凭需要、兴趣、主动且独立地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被迫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的预习环节中,笔者认为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地占有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预习,不能仅停留在对课文文字阅读这一层面,而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效地对文本的结构、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解读。比如在学习《淮阴侯列传》前,笔者在预习学案上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可以分别用哪四个字来概括?2.这三个故事共同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3.在韩信的早年生活中,司马迁为什么单单挑选了这三个故事来写?
这几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所有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回答(怒叱亭长、漂母饭信和胯下受辱);第二个问题学生必须综合三件事进行考虑,大多数学生能回答(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表现出他的自尊、自信、坚忍、忍辱负重等优秀品质);第三个问题学生必须认真考虑韩信的出身与处境,并结合韩信的人生经历才能回答,适合有一定知识面和概括能力的成绩优异生回答(性格决定命运,韩信的忍辱负重,开阔胸襟,乐观自信正是他后来纵横天下,所向披靡,立下盖世之功的前提,他的知恩图报也是其悲剧的重要原因。)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带着问题读课文,同时进行主动的研究和探索,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     课堂内的自主性学习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必须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性课堂则是自主性学习的有效保证。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教育因为大众而存在;教育因为大众服务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如学习完《刺客列传》的“易水送别”这一场景后,有学生表示文段的意思和重点字词已掌握,但文段所提的“为变徵之声”以及“复为羽声忼慨”这两句中的“徵”、“羽”二声所对应的F调、A调到底是怎样的曲调、有怎样的感染力不清楚。我并没有马上播放之前准备好的音频资料,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请教音乐老师、上网查资料等方法自己解决问题,然后请同学第二天再讲给大家听。结果,第二天课上,找到答案的同学们就抢着给大家讲解,还有同学提供自己找到的资料,展示给其他同学欣赏。学生通过自己学习,不仅弄懂了文章内容,还知道了音乐的渲染作用,进一步体会到“易水送别”这一场面描写的感染力,同时也增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上一篇:让化学探究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的推进剂
下一篇:对于迎接挑战的高三班主任成功案例分析